2025年暑期科研实践团大荔分队实习报道(二)——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 助力特色农业发展
7月9日,陕西省中科院生物农业研究所张锋所长、洪波研究员专程到访园区,与实践队员亲切交流,并召开座谈会。
会上,张锋所长详细为同学们介绍了园区的发展历程,并重点解读了大荔县特色农业“1110086”这串密码。“所谓‘1110086’,指的是黄花菜、高石脆瓜、沙苑红萝卜、冬枣、西瓜、花生、沙底辣椒这七大地理标志农产品。”张锋所长如数家珍,“这些特色产业不仅是大荔农业的金字招牌,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。”洪波研究员补充:“要想保持沙底辣椒的品质优势,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。”并向队员们讲解了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式。两位专家的讲解,让队员们对本次实践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。
张锋所长对队员们进行指导
之后,实践团队前往空心菜田,采集蚜虫样本用以室内生物测定试验。在实验室里,队员们采用浸虫浸叶法,对包括吡虫啉、啶虫脒、苦参碱等在内的14种农药进行药效测试。“每24小时要观察记录一次蚜虫的死亡情况。”芦小鹏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解释,“通过对比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,我们可以测定出当地蚜虫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。”
芦小鹏老师讲解蚜虫生测试验要领
刘骁霄师兄示范蚜虫生测试验操作
实践团队深入辣椒种植区开展病害调查。经过仔细勘察,队员们发现田间同时存在辣椒疫病和辣椒枯萎病两种病害。“辣椒疫病主要表现为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,叶片萎蔫;而枯萎病则会导致植株系统性枯萎。”带队师兄盛毛毛师兄向队员们讲解道。针对这一情况,团队决定采取“灌根+喷雾”的双重施药方式,使用广藿香酮和枯茗酸进行田间防治试验。“这两种病害都是土传病害,防治难度大。”园区负责人靳志义老师强调道。
实践队员进行田间试验准备工作
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将科技成果转化在田间地头。”这是实践团队的共同信念。在接下来的实践中,他们将继续深入调研,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发展,在服务“三农”中绽放青春光彩。